林则徐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民族英雄。林则徐一生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,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,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,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,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学习林则徐的优良家风。林则徐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,他小时候受到父亲良好的家教。成年后,林则徐对自己的孩子也很重视家教。他在50多岁时写了一篇“十无益”的修身帖:“存心不善,风水无益;不孝父母,奉神无益;兄弟不和,交友无益;行止不端,读书无益;心高气傲,博学无益;作事乖张,聪明无益;不惜元气,服药无益;时运不通,妄求无益;妄取人财,布施无益;淫恶肆欲,阴骘无益”。这既是林则徐为人处世的准则,也是教育子女的原则。林则徐教育家人,后代要与人为善、孝敬父母、待人谦和、行为端正、安守本分、慎言慎行。
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,林则徐作为朝廷重臣却不失清廉本色,且治家严谨,教子有方。他留给子女这样一幅对联: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则增其过”。物质的东西即使再多总有一天是消失殆尽的,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,是可以传承永远的。家庭是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、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,家风关系党风、连着政风、影响民风,家风正则民风淳党风清。对于领导干部来讲,就是要抓好自身修行,管好家属,弘扬、传承好先贤伟人们的良好家风,切实当好家庭的“掌门人”,倡树清廉家风。
学习林则徐的清正廉洁。“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,与部院大员稍异,宜州县驿站之累,皆已备知,尤宜加以体恤。所有尖宿公馆,只用家常饭菜,不必备整桌酒席,尤不得用燕窝烧烤,以节靡费。此非客气,切勿故违。至随身丁弁人夫,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。需索者即需扭禀,私送者定行特参。言出法随,各宜禀遵毋违。切切。”这是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的一道“传牌”的一部分。
作为钦差大臣出巡,林则徐轻车简从、廉洁自律,严禁大吃大喝,只用家常便饭,而且对随行人员严格要求,不允许借机索取外快,更不许仗势胡作非为。传牌最后强调“言出法随”,要求“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”奉行。就是说,以上规定带有强制性,要动真格,绝不是掩人耳目的官样文章。把这道“传牌”从尘封的历史中捧出来晒一晒,再把它当做镜子照一照如今为官者,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。
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,“针眼大的窟窿能透斗大的风”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大处着眼,从小处着手,求真务实。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林则徐的传牌稿中所言所讲并没有什么大道理,无非是不准搞风光排场,不准奢侈浪费,不准索贿受礼之类的“烦事琐情”,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“烦事琐情”最终决定了社会风气的清浊,政治生活的明暗,广大民心的向背。
学习林则徐的担当精神。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时,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林则徐的担当精神,表现在他临危受命之时,尤其是广州禁烟,他更表现出了无畏的担当精神。1838年12月,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十分艰难。林则徐把这场斗争看成是为国尽忠的大事,以“若鸦片一日不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”的决心和胆识,顶住重重压力,战胜种种诱惑,经过坚决的斗争,最终迫使英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237万多斤。1839年6月3日至25日,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。
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勇于担当是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和政治品格。只有如林则徐那样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举过头顶,将个人祸福荣辱置之度外,平时敢于负责任,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,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大义牺牲自己的一切,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重托,书写出壮丽的人生篇章。(张海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