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家风连在一起的,往往是一桩桩一件件小事。 父亲没上几年学,话也不多。他对我的影响,“身教”多于“言传”。 生产队时期,有头骡子病了,身为饲养员的父亲将煮熟的黑豆加到牲口草料里。我不加思索地捡起来往嘴里填。“豆子不是咱家的,你不许吃!”父亲脸色变得异常难看。反复咀嚼父亲这话,明白一个道理:世上的东西是有归属的,有的属于自己,有的不属于。所谓原则,就是有些杠是不能突破的。 担任生产队长时,父亲常年两腿泥、一身土,与其他翻坷垃种地的社员没啥两样。有年夏天,生产队组织积肥会战,用河泥加作物秸秆沤制有机肥。父亲头一个下到乌河里,一掀一掀将腐臭的淤泥往岸上甩。社员心里有杆秤,少有偷奸耍滑磨洋工的,很自然地形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。正应了那句话,“喊破嗓子,不如甩开膀子”。 当年,生产队供养着一位叫李红英的孤寡老太太。父亲揽下照顾老人的任务,且谢绝了集体给予的报酬。他给这位无亲无故的老人做饭、请医、洗脸、洗脚、端屎倒尿。老太太九十岁无疾而终,离世前攥着父亲的手。 没多少文化的父亲敬畏文化。用报纸糊墙,他一定让我帮着看贴得正不正当,贴在正中的是套红印刷的有重要消息的版面。看到孩子一屁股坐到书或报纸上,他会训斥。在他心目中,有字的东西就是文化,文化是不容亵渎的。 父亲的所作所为,沿袭了我们新城王氏的家训门风。 无论始祖琅琊公王贵的质朴无华、二世善行公王伍的乐善好施,还是四世让德公王耿光超越功名的文化视野和从容潇洒的文化气质、忠勤公王重光“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,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,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,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”的教导;也无论五世司徒公王之垣严谨勤勉的儒学风范、六世方伯公王象晋“绍祖宗一脉真传,克勤克俭;教子孙两行正路,惟读惟耕”的告诫,还是八世渔洋公王士禛修身立己、启迪后人的《手镜》,从中拈出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成为新城王氏子孙为人处世之纲。 真正意义上的家风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敬畏,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坚守。我常常想,今天的新城王氏后裔或许无法突破家族先贤创造的显赫的“王半朝”传奇,但却承继了良好的家训门风。无论过去还是现今,绝大多数王氏族人都是普通人,如田野的庄稼般平凡。不管从事什么行当,不论贫穷还是富裕,他们能够重学崇儒,抱道守义,坚守做人的本分和底线,就不会愧对先贤。 2015年6月,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《我有传家宝》栏目组到桓台采访新城王氏后裔。 编导很正式地问我:“你觉得你们家族最值钱的宝贝是什么?” 我答:“一脉传承、代代坚守的家训门风,是真正无价的传家之宝。”
|